獻給所有新進獨立樂團的經驗分享

 

 

在guitar 拜讀過你所知道的日本樂團圈

也知道你目前是知名獨立樂團成員
因此想跟你請教在台灣的樂團圈是怎麼運作的?
 
在我的認知中
南北兩地的樂團生態似乎不儘相同
是什麼樣的原因呢?
 
常有人告訴我
在台灣想靠音樂吃飯的機會小之又小
也因此我想請問
在台灣玩音樂究竟要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比較好?
 
希望查拉大你有空能一解小弟心中的疑惑!
感謝!
 
  有人寄信問我這個問題,也有人在我於PTT GUITAR板上一篇關於日本樂團生態的文章下推文推了不少見解。關於在台灣該如何經營「樂團」的問題。我想這些問題,我都有些看法,這些看法或許可以提供許多玩樂團的朋友們參考,僅供參考。
 
雜言雜語
 
  我的樂團並不怎麼知名,我們是昨天在西門武昌起義表演完,今年就正式休團,明年五月才要復出的-假文藝青年俱樂部。
 
  我們樂團的表演活動與創作美學的方向基本上都是由我負責主導。我剛組團的時候,不會樂器,不懂樂理,唱歌不準,但有很讓人印象深刻的音色,以及還算不錯的文字造詣。直到現在,還是不太會樂器,還是不懂樂理,唱歌還是不準,但因為我們走的是英搖團、英龐團類型,這類型的成功模式就是很屌的吉他手,搭配讓人印象深刻的主唱,這兩人只要合作無間,不要吵架,樂團就可以活得非常好。反之,這兩人吵架,團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(SUEDE、THE SMITHS、THE LIBERTINES、STONE ROSES…)。而我跟我們吉他手正以此英搖團標準成功模式,在台灣的樂團圈運作中。今年已經運作第三年,成績還算滿意,也發了張EP,我跟吉他手各自買器材的經費不算,已經為了養這個樂團負債了好幾萬,但我們還是繼續想玩下去,玩到玩不動為止(四分衛也說過類似的話...)。
 
  我們樂團的經理就是我,我得負責這個樂團所有的行銷包括網路行銷,網站經營,活動企劃,市場意見調查等。這些與音樂創作無關的工作聽似複雜,但由於我從高中就開始參加春吶,觀察樂團生態至少十年以上,看過很多團起,很多團落,也觀察到很多樂團圈的生態起伏,人事起跌,好的,壞的,我都見過,所以當我自己在退伍後決定玩樂團的時候,非常清楚,假文藝青年俱樂部這個團的特色在哪,定位在哪,該怎麼走,該做什麼,該如何經營這個樂團,近程目標,中程目標,遠程目標在哪,我有自信比更多樂團人更有這方面的市場頭腦。
 
  先不談樂團如何行銷自己,先來談談我觀察到的台灣樂團圈生態。
 
亂談台灣(台北)的樂團圈生態
 
  坦白說,一路走來,我認為我們團算是非常幸運的樂團,尤其是與很多一樣很認真創作,很努力練團,很有理想,實力也比我們好很多的新進樂團相比,我們很快地就有表演機會,第一場表演更是與我最尊敬的林生祥老學長一起在清大演出(雖然那是一場完全不敢再去回想的演出,但成長必經之苦痛,不也是過程的一種)。此外,我們獲得很多獨立樂團圈前輩的拉拔與幫助,讓我們擁有更多表演機會,以及省去走很多冤枉路。這一切的一切,或許真的要歸功於我長年所經營的人脈,以及我從高中開始聽團以來的觀察心得、經驗累積,但仔細想想,除了說我們很幸運外,就是我們真的很幸運。
 
  我認為:玩樂團,其實是在與人玩-與團員玩,與觀眾玩,也與各大場地、活動的主事者玩。在這個圈子,一如所有職場的圈子,有人脈,可以少奮鬥好幾年,或者至少好幾個月;沒有人脈,肯定會辛苦很多。如何建立人脈,尤其是以「正人君子」的方式建立人脈,我認為是經營樂團,還有經營自己人生歷練的重要課題。
 
  台灣的樂團圈與務實且獨立市場商業體制健全的日本完全不一樣。有時候,我真的認為人脈在台灣獨立音樂圈決定了很多事情,這是相當華人性格的。至於,哪些團,哪些人是因為人脈好,瞬間知名度大增,表演活動爆多,若要舉例,舉例不完,且沒有舉例的必要,反正,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,請司空見慣。
 
  在台北與高雄,甚至未來的台中,我經常以Livehouse細分「圈圈」,例如:THE WALL圈、河岸圈、地社圈、阿帕圈、地下絲絨圈、海邊的卡夫卡圈、浮現圈、迴響圈、ATT圈、JOIN US圈。若您有仔細觀察過這些小圈圈,不難發現,某些樂團,只會在某些圈圈表演,而不在某些圈圈表演。圈圈與圈圈之間,也有些檯面上,檯面下的微妙競爭角力。有興趣的,可以自己慢慢觀察。
 
  這些圈圈就是江湖,千萬不要覺得奇怪,也不要質問幹麻分圈圈。對我來說,我反而認為有圈圈才是健康的,這樣才會有「廠牌觀念」:台灣獨立樂團圈需要更多廠牌彼此作「良性競爭」,市場選擇性才能越來越多,樂團市場才有辦法越來越大,這對消費者是好事,對於樂團呢?您可以選擇主動靠近某些圈圈,您也可以遊走於各個圈圈,這是樂團自己的選擇,很自由地,沒有任何善惡地。總之,合得來,就聚集在一起,合不來,當然不要勉強。
 
  至於,如何進入圈圈,如何拓展人脈,就憑各自的本事了,這一點,我想我很難分享什麼經驗,因為對我而言,或對我們樂團而言,只要有表演機會,我們都會把握,都會把該做的義務與責任作好:畢竟,開Livehouse絕對不是慈善事業,我們一向尊重每個場子的立場,且儘可能將每個場子給我們的表演機會好好把握,作到自己滿意,觀眾滿意,場子也滿意,所以,假文藝青年俱樂部應該沒有得罪過任何場子,也應該沒讓任何場子有所怨言吧?應該吧。不然的話,應當早就被「封殺」了。
 
  若我們面對場子的態度是可取的,我建議各位,積極、主動地與各場子的活動經理人接觸,主動提供您的作品、資料給他們,我相信這些場子一定都很樂於給你們機會,但若新樂團不夠主動,當然,這些場子也不會主動來找你們的。所以,還是事在人為。
 
  相對來說,台灣玩獨立樂團的LIVEHOUSE環境還是比日本來得進入門檻低很多,請多惜福,少抱怨,多檢討自己,少對別人有怨言。
 
關於新樂團經營獨立市場
 
  再來聊聊樂團與市場的關係。一開始,我先將市場全部界定為「獨立樂團市場」,與「主流市場」。
 
  台北目前的音樂生態,大致上就是憂鬱三搖的天下:英搖、民謠與後搖。不可諱言,日系團、金屬團在台北的表演機會相對被限制很多,但這兩個圈子的歌迷確實也異常團結,樂團數量也從來沒有少過。
 
  至於憂鬱三搖呢,歌迷重複率高,會聽1976的,肯定超過一半也會聽Tizzy Bac、ECHO、橙草等。所以換個角度想,如果您的樂風是走憂鬱三搖類型的,初生之犢的您,有機會與這些老團、中生代樂團競爭嗎?
 
  在台灣「獨立樂團」環境整體營業額的「餅」已經很小,但又被很多大團寡占的態勢中下,消費者(聽眾)的零用錢有限,再加上這個產業並不像國外有健全的暖場團制,也有幫忙炒作「年度十大新進樂團」的雜誌等媒體資源,而各大Livehouse、大型Event演唱會的進入門檻,某方面對於新團來說有些嚴苛,但某方面只是因為台灣的獨立樂團實在太不主動了,也沒有母雞去小雞該怎麼作的種種客觀限制下,我見過太多很有潛力的新團,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,不知如何獲得一個表演舞台,尤其是正式的LIVEHOUSE舞台。再說,就算有了舞台,新團們,除了親友團外,真有辦法賣給非親友團的朋友嗎?能賣多久?能賣多少?
 
  以上很多問號,理論上,不應該是由創作者去思考,而是由經理人、經紀人去煩惱。但是,不好意思,台灣的樂團產業並不健全,因此,每個樂團裡頭,至少要有個人很懂得「市場行銷」的觀念,要很了解這個樂團的音樂-即商品在獨立樂團市場上的SWOT(請自行搜尋GOOGLE),該如何有計畫的推廣自己?
 
  可惜的是:很多樂團人們並不曉得如何推廣自己,甚至認為推廣自己是種很不ROCKER的行為。同時,卻又抱怨環境不給自己機會。我只能說:機會是要自己去爭取的。其次,好的行銷,可以讓難喝的海尼根賣遍全世界。更何況,如果你們的音樂不糟糕的話,為何不好好做好行銷呢?
 
  所以說,如果您是玩憂鬱三搖類型的北部團,請把握行銷自己的機會,至於該怎麼行銷自己,請動動腦吧。BBS是種方法,BLOG是種方法,有趣的活動企劃是種方法,搞噱頭,搞什麼都可以,我認為所有新團一開始要做的事情,除了音樂本身要夠好,更重要的就是「行銷、行銷、行銷」。讓越多人聽到你們,然後讓那些人決定要不要繼續聽你們。如果他們願意繼續聽,願意繼續聽的人越來越多,表示你們已經成功跨出第一步了。
 
市場?北中南大不同
 
  古早有種說法,「台北是憂鬱三搖的天下,中部是龐克團的天下,南部是金屬團與COPY歌的天下」。這樣的說法,其實現在已經有點不適用,尤其在中部廢人幫瓦解之後,高雄的音樂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後。無論如何,台灣在地音樂地圖的類型分布,跟日本、英國、美國一樣具有地域性特徵,這是確實是存在的,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,這是很音樂社會學的研究了,真要說出什麼道理,或許跟各個城市的集體個性有關吧。無論如何,在不對的地域,玩不合時宜的音樂類型,想要竄出來,絕對非常困難。反之,在高雄玩龐克、金屬,就非常適合高雄的氣溫與在地人的爽快感。在台北玩憂鬱三搖,就很適合這個故作姿態的城市。
 
  更有趣的一點,很多在台北市場盤面很強的樂團,下去中南部,就顯得欲振乏力,反之,很多在高雄當地票房很堅強的扛壩子,到了台北,卻是一愁莫展。這種現象,非常值得觀察。
 
要了解市場生態,但不為了市場而創作
 
  我並不鼓勵各位「為了市場而創作」,而是「先為了自己創作」,然後像個廣告行銷公司的企劃般,去思考「這樣的音樂該如何行銷?」「這樣的市場現狀該如何突破逆境」。再次強調:千萬不要抱怨環境不好。
 
  當二十年前的樂團環境,每個樂團都要自己壓片,自己找唱片行賣。二十年後,四分衛阿山的新團THE LITTLE還是自己捧著唱片到唱片行賣時,我就曉得這個環境一直都是這樣,重要的是「事在人為」。
 
  因此,有些推文提到「要做幾首呼應市場口味的歌曲」,我認為這種想法太過氣餒,也太過投機。同時,這些人口中的市場,是「主流市場」,而非「獨立樂團市場」,坦白說,您連「獨立樂團市場」都還沒站穩,就在肖想更大圈圈的「主流市場」,會不會太過好高騖遠?更何況,主流市場真的是您想要的樣子嗎?
 
  我從來不排斥主流市場,也不無理謾罵主流市場,更不會以鄙視主流市場來突顯自己的ROCKER,更重要的:我覺得嘴巴上掛ROCKER,是非常幼稚的行為。
 
  我支持蘇打綠的作法,我支持五月天的選擇,我更支持1976與SONY簽約,但前提是:這些樂團都已經有實力,且能作自己地去主流市場遨遊了。那些說要迎合主流市場口味創作的獨立樂團ROCKER們,你們有辦法在「作自己」的情況下去闖主流嗎?
 
  更何況?你們哪來本錢與真的金錢去闖主流?你們有機會被公司簽約挖掘嗎?簽約的公司完全理解你們的樂團美學,知道如何「製作」你們嗎?你們樂團真的有美學嗎?還有,那個主流市場的口味,跟你們想要「作自己」的口味相符嗎?
 
  以上的問題想通了,也並不代表什麼。因為,你們在獨立樂團圈連名堂都還沒闖出,怎麼可能會有上主流的機會:一個網站的點閱率不夠,誰想併購?所以,請先好好在獨立樂團圈闖出名號在說吧-要升上大聯盟,至少也先從1A、高階1A、2A、3A慢慢大起吧。
 
玩樂團是否可以糊口過日子?
 
  玩樂團是否可以過日子?有機會,但不高。尤其在當年亂彈舉起金曲獎獎杯,高喊樂團時代來臨,然後唱片公司開始亂簽樂團,樂團也樂於被亂牽,之後出現一波解散潮,一堆當年意氣風發出簽約專輯的團解散後,大家才夢醒樂團時代根本沒有來臨,玩樂團的人平常還是得兼差,有正職工作,才能養家活口。即便是簽了約,有固定收入,其收入所得高低差距頗大,最高的可能是伍佰、五月天、蘇打綠等,是1976、旺福、Tizzy Bac等可能還過得去,不確定,應該是這樣。無論如何,樂團的收入絕對取決於來自您的市場價值,所以還是回到了市場問題:您的音樂錄唱片可以賣幾張?您的現場演出,可以賣出幾張票?您的音樂有多少商業價值?
 
  釐清一點觀念:商業,並不代表主流。獨立,也是可以商業,可惜,台灣的獨立市場還不到可以到玩商業的規模。其次,商業,並不代表墮落,也不代表比較遜,能賣掉自己辛苦作的音樂,誰不想賣?但重點還是回到:您是在作為了賣而賣的音樂,而是做好的音樂等人來幫你賣?後者來說,台灣目前真有很能幫獨立樂團賣唱片的公司嗎?幫五月天、伍佰、蘇打綠賣唱片的公司跟企劃組倒是有的。
 
  難道經營獨立樂團就一定要負債纍纍嗎?不妨換個角度想,當您以100萬的資金作唱片,勢必得賣100萬又1元才開始賺錢,當您在獨立市場以10萬作唱片(先不管品質),10萬又1元就開始賺錢了,機會是不是大的多?至少,帶著CD跑台灣一圈表演,好好衝刺,賣個幾百張,沒問題的。所以,你預期的市場有多大,這反而是比較重要的課題。
 
  話說回來,有沒有可能在獨立樂團圈內過生活?有機會,但是很累,如果有辦法像1976的大麻老師,一個禮拜上超過40堂以上的教學課,您可能就有辦法糊口。如果純粹靠樂團表演收入糊口,我想機會不大,至少在組團初期,多數表演都是沒有PAY的,中期有點名號後,接表演開始有PAY,大概也都區區幾千,連練團費、車馬費都不夠付,遑論養團員?養器材,養家活口?
 
  所以,我很悲觀的認為,一開始玩團:絕對,絕對不要想要賺錢,至少先保持一定的「與錢無關」的理想與對音樂的純粹熱情。先思考如何把音樂作的更好,更衷於自己的美學觀,無論您是玩任何類型音樂;然後再更要仔細思考,如何推廣自己的音樂。等到你們每場表演的盤面累積一定的人氣,發展也到一定的階段,再來思考如何接更多表演賺錢,這是要循序漸進的,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蹴可即。
 
  就以假文青為例:我們組團三年以來,至少前一年半的表演幾乎都是沒PAY的。但今年的表演,最多單場已經領過接近一萬,最少的就是一些沒有PAY的場子。但我們已經開始慢慢朝向只接「有PAY的場子表演」的目標邁進。明年復出,應該就能達到這樣理想。我們團也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,我相信很多現在檯面上的「大團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。所以,一步一步來,別好高騖遠,也別妄自菲薄,更先別想在樂團圈玩樂團養活自己,能養活一個樂團就不錯了。畢竟,樂團玩到一定階段,非得錄音不可,錄音費怎麼來呢?我們的團的作法,就是要把每一場的表演收入存起來,設立公款管理,等到有需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用。平常練團等其他開銷,團員自付。
 
  對了,有錄音作品之後,接表演,跑表演,以及累積人氣都會順很多。所以,錄音作品對於一個樂團的經營是非常重要的:這就像是您在會寫企畫,沒有實際的案例證明,空說無用的。
 
玩樂團的心態?
 
  每個人玩獨立樂團的心態不同,但只要不是好高騖遠地說:我要幹掉五月天,我要幹掉蘇打綠,我要當台灣的RADIOHEAD、鐵娘子、斑鳩飛,我認為任何心態、動機與出發點,只要堅持下去,等久了,時間到了,就是你的。
  不得不說,我的另外個殘酷觀察:台灣樂團圈可悲又可愛的地方在於:有時候,我們是在比誰的團可以活的久。活越久,就算音樂千篇一律,了無心意,還是會累積至少半滿的歌迷。這與實力無關,與台灣消費者習性有關。
 
  但是,要我一直唱一樣的歌,重複一樣的成功模式,不如不要再玩了,所以,我玩樂團的心態是一直在成長的。
 
  對我來說,我玩樂團並不是要耍帥,不是要把妹,畢竟我已經過了隨便快樂的年紀。退伍後才開始玩樂團的我,樂團創作,是種社會實踐,是種意見表達的工具,是種在一群被社會化的人群之中,藉由創作尋找那些同樣磁場,能夠共鳴的耳朵;同時,音樂是我的百憂解,表演是我釋放自己多重人格能量的自贖療程....。以上是我自己看待樂團創作的態度,但是您問我不想要紅嗎?不想要賺錢嗎?我會先反問:您的紅,是要多紅?紅到腫起來嗎?我當然希望有更多人來聆聽我們的音樂,但我更希望站在台下,前來聆聽的耳朵全是因為透過詞曲、音樂與我們的表演美學,了解並且欣賞我們想表達的概念而來的靈魂伴侶,並不是為了來而來的崇拜者。因此,我選擇極端,但完全貼近自己靈魂美學的表演與作法,所以,我們的音樂,喜歡的就是很喜歡,不喜歡的就是不喜歡,這種結果,都在我預測範圍。而組團三年之後,我們能在大型Event,多舞台的大型表演中如跳起來音樂祭,如甫結束的武昌起義,春吶等活動,還有各大LiveHouse的表演,擁有一定的人氣,也達到我們的近程目標。誠如前文所言:只要能在堅持自己的理念的前提下,積極行銷自己,對自己的演出與創作負責,隨時在玆念茲要如何以行動報答這些給你機會的LIVEHOUSE與歌迷們,只要持續努力,時間到了,人們自然會靠過來的。
 
  然而,當人們越靠越多,您真的會比較快樂嗎?這個問題,或許很多人還沒想過,但我想,Kurt已經知道答案了。
  總結來說,或許我這篇寫了快一小時的長篇大文完全也沒講到什麼重點,對很多人可能沒什麼幫助,只是傷眼睛罷了但也算是我自己操盤、掌舵假文藝青年俱樂部三年多來的一些粗淺心得,僅止分享,僅供參考。謝謝指教,一切依法辦理。
 
  CHEERS!
 
  Tzara


轉載 http://blog.yam.com/tzaralin/article/24908633

arrow
arrow

    Rock白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